《富春山居图》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扛鼎作品,是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,完成于1350年,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旷世名作。该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,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。坡陀起伏,林峦深秀,笔墨纷披,苍茫简远,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。在明代邹之麟题跋中,将此图与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相媲美。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。
此图笔法上取董、巨,又自出新意,多用披麻皴,干笔皴擦,丛树平林多用横点,林峦浑秀,似平而实奇,整个画面,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,备受后人推崇。展开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:丘陵起伏,峰回路转,江流沃土,沙町平畴。云烟掩映村舍,水波出没鱼舟。近树苍苍,疏密有致,溪山深远,飞泉倒挂。亭台小桥,各得其所,人物飞禽,生动适度。正是“景随人迁,人随景移”,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。
画成后,黄公望题款送给无用上人。《富春山居图》便有了第一位藏主,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。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,在请人题字时被该人之子藏匿,且高价出售。之后又经樊舜、谈志伊、董其昌、吴正志之手,最后吴传其子吴洪浴,洪浴爱之如命,临死前曾令家人将其殉之于火,幸被侄子吴真度从火中抢出,但已被烧成两段。
到了1652年,吴家子弟吴寄谷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,重新拼接画面。其中,一副画图中恰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,画面虽小,但比较完整,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,真乃天神相佑。人们把这幅画称为“剩山图”。另一幅画图尺幅较长,保留了原画主题内容,但损坏严重,修补较多。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,特意将原本位于画作根基部位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,这便是后来乾隆皇帝得到的《富春山居图?无用师卷》。
《剩山图》,纵31.8厘米,横51.4厘米,现在藏于浙江省博物馆,《富春山居图?无用师卷》,纵33厘米,横636.9厘米,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几百年来,这幅画辗转流失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本次出版把《剩山图》和《富春山居图?无用师卷》合璧付梓,完整再现原画罹难后风采。